你真的了解投资型保险吗

几天前,

“安盛港险4亿暴雷事件”刷屏,

投资型保险产品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另外,沉寂了两年多的万能险,到了2019年开始出现反转。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份,以万能险保费为主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达4976亿元,与去年同期的3544.14亿元相比,上涨了40.4%。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有些机构的分红险业务增速似乎更快。

那么同是具有投资功能的投连险、万能险和分红险,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相信很多朋友都跟喵叔一样,在购买投资产品时,看到过这样的定期投资产品,如xx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在不了解之前,我有过疑虑,我要不要购买?这份钱还会连本带利还给我吗?这个保险也算投资产品吗?

那就来让我们看看

投资型保险都是什么吧

我国投资型保险大致分为三种

分红险,投连险和万能险

一、分红险

分红险=传统险+保险公司股票

其中,该保险公司即是一个虚拟的,只经营传统险的保险公司,且它每年至少将公司利润的70%分配给股东。

分红保险定义:分红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将其实际经营成果优于定价假设的盈余,按一定比例向保单持有人进行分配的人寿保险产品。

分红保险的主要特点

①保单持有人享受经营成果。

②客户承担一定的投资风险。

③定价的精算假设比较保守。

④保险给付、退保金中含有红利。

 

分红险顾名思义,这款类型的保险是能够使客户在投资之余,每年都能收取保险公司盈利的分红,投保人可获得的分红,在保监会明确规定不得低于盈利的70%。

分红险的类型大可分为两种

一是以保障为主体的,保障型分红险主要是带分红功能的普通寿险产品,如两全分红保险和定期分红保险等。这类保险侧重人身保障功能,分红只是作为附加利益。

保障型的分红保险通常都可作为主险附加健康险、意外险和重大疾病保险,能为保户定制完善的保障计划。

二是以红利为主体的,这类产品大都保障性较差,可能只涵盖人身死亡和全残保障,通常情况下意外死亡赔付为所交保费的2-3倍,自然死亡赔付可能只略高于保费。

可能单调的解释还有些苍白

那我们来举一个例子

被保险人A某,在2011年8月为自己投保了一款分红型保险,保额约12.6万。在2013年12月不幸意外身亡,其家人向保险公司报案并申请意外身故赔偿。

保险公司在完成了所有调差核实工作后与2014年2月作出理赔决定,按该分红险保险合同约定,给付3倍基本保险金额的意外身故理赔款及相应的分红款,共计38.2万元。

不难看出,这个产品的性质多是以分红为主体的,在被保险人发生意外后,该产品的分红款只是占了理赔的极小一部分,并未在保障层面提供更大的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分红险的利益变动较大,主要取决于公司的实际经营效益,它的利益来源主要是以死亡作为保险责任的寿险,当实际死亡率小于预定死亡率而产生的死差益;

当保险公司实际投资收益率高于预定利率时,产生的利差益;和当公司的实际营业费用少于预计营业费用所产生的利益时,产生的费差益。

所以在选择分红型保险时要慎选保险公司。另外,对于短期内会有较大开销的家庭和收入不稳定的家庭不建议购买分红型保险,因为,分红险变现能力差,中途退保所得会低于所交保费,对于短期内急于用钱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二、投连险

投连险=传统险+一组可选基金
其中,客户可以在这些基金之间选择自己想要的投资组合,但是公司不保证最低收益率。

投资连结保险的定义:根据中国保险监管机构的规定,投资连结保险是指包含保险保障功能并至少在一个投资账户拥有一定资产价值的人身保险产品。投资连结保险的投资账户必须是资产单独管理的资金账户。

 

投资连结保险,这里的连结主要是指证券连结,保单在提供人身保险的同时,还具有投资收益性,但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投资型保险的是,投连险的风险主要由投保人来来承担。可以算是投保人“雇佣”了一个专家来为其理财,同时还收益了一份保障。

保险公司会为每个投保人单独设立投资账户,投保人可以根据风险、收益偏好,有选择地将资金放入不同的投资账户中。其收益主要来自资金向股市、债券、货币等资本市场进行投资所获的利得。

可以看出,投连险只有投资账户的资金才产生收益,而投资账户会有一定比例资金投资股市或股票型基金,因此会受到市场涨跌影响,投资风险很大。

投连险的主要特点

1,透明化,投资资金的流向,投保人可通过客户端随时查阅,这与分红险就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投资的收益效果与保险公司的投资回报率直接挂钩。

2,保险责任必须涵盖一项或多项,大部分包括死亡、残疾给付、生存保险领取等基本保险责任,还有一些产品加人了豁免保险费、失能保险金、重大疾病等保险责任。

3,死亡保险金额收益不同于其他,他往往可以大于保险金额,其一,选择给付保险金额和投资账户价值中较大的一个;其二,给付保险金额和投资账户价值之和,但死亡保险金额和投资账户价值之差不变。第三,保费的上缴有一定的宽松政策,可以不用限于60天内不交合同便失效。

4,投资账户设置,投资连结保险均设置单独的投资账户。保险公司收到保险费后将按照事先的约定将保费的部分或全部分配进入投资账户,并转换为投资单位。

 

不同于普通购买基金,投连险不适合做短期投资,同时投保人要具有一定的风险承担能力,因为它存在上缴退保费等费用,因此要至少投资五年以上次啊能免去退保成本,在市场非常波动时,投连险的幅度会相对较小,收益也相对稳定。

三、万能险

万能险=传统险+基金
其中,该基金是一个虚拟的封闭式基金,它的投资行为不透明并且不需要客户参与,客户可以分享其投资收益,同时基金保证客户一个最低的收益率。

万能保险的定义。万能保险保单持有人在交纳一定量的首期保费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任何时候交纳任何数量的保费。只要保单的现金价值足以支付保单的相关费用,有时甚至可以不再交费。

而且,保单持有人可以在具备可保性的前提下,提高保额,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降低保额。

万能险的主要特点

1,死亡给付方式有两种,其一是均衡给付,死亡给付额固定,净风险保额每期都进行调整,使得净风险保额与现金价值之和成为均衡的死亡给付额。另一种是直接随保单的现金价值而改变,规定了死亡给付额为均衡的净风险保额与现金价值之和。这样,如果现金价值增加了,则死亡给付额会等额增加。

2,保费交纳,万能保险的投保人可以用灵活的方法来交纳保费。保险公司一般会对每次交费的最高和最低限额做出规定,只要符合保单规定,投保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不定额地交纳保费。

3,结算利率。保险公司为万能保险设立单独账户,万能保险保单提供一个最低保证利率。万能保险的结算利率不得高于单独账户的实际投资收益率,并且两者之差不得高于20%。当单独账户的实际收益率低于最低保证利率时,万能保险的结算利率应当是最低保证利率。同时保险公司可以自行决定结算利率的频率。

4,费用收取。万能保险保单可以收取的费用包括:初始费用,即保费进入个人账户之前所扣除的费用;风险保险费,即保单风险保额的保障成本;保单管理费,即为了维持保险合同有效向投保人收取的服务管理费;手续费,即保险公司在提供部分领取等服务时收取的相关管理费用;退保费用,即在保单中途退保或部分领取时保险公司收取的用于弥补尚未摊销的保单成本费用。

 

 

万能险的万能主要体现在它的缴费灵活,保额可调整,保单价值领取方便等。说了这么多对于保险业外人士还是不明白,总的来说它和上面两款类型的保险一样兼具保障寿险功能和投资功能,但要想靠它来谋取暴利,小编建议还是不要选了。

小编自己也投保了万能险,相信朋友们更关心的问题是我购买万能险可以获益吗?每月扣除保费到底是多少?

再举个例子来看一下吧

被保险人 男 30岁
年缴纳保费 10000元
缴费年限 10年
定寿保额 500000元
重疾保额 500000元
利率假设 4.5%

可以看出,如果在57岁不缴纳保费,那万能账户剩余金额为0,则会出现合同终止,随着年龄的增加保费支出会高于利息收入,在不追加保费的情况下,该产品会进入拐点。

万能险是保障与风险并存的保险

他介于分红险和投连险之间,缴纳的保费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用于保障另一部分用于投资,消费者也可自行选择将投资的钱转化为保险部分,保险公司会承诺给被保险人最低收益,在购买时可以比较这个最低收益率和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的关系再决定是否购买。

比较

在被保险人承担风险的角度:

投连险>分红险>万能险

在投资收益期望的角度:   

 投连险>分红险>万能险

与前两者相比万能险更类似于储蓄的性质,目前最低利率是1.75%,但实际年利率要高于这个。可以看出万能险适合于理财意识不强,懒于管理资产并想购买人身保险保障的家庭。

独立保险经纪人-微信:waitmi

我有钱,想买保险为什么就是买不了

明明有钱,保费支出也在自己的可承受范围内,为什么保险公司就是不给买保险呢?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可是这句话在保险公司这里似乎不太应验。

今天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保险不是想买就可以买的。

001、保险公司经营的是风险

保险公司是一个商业机构,不是慈善机构,是需要赚钱的,经营的是风险。保险公司把客户保费收上来之后,将来发生理赔的时候是需要承担理赔责任的,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赔钱给客户的。为了能够使得自己有钱赚,能够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营下去,所以必须要做好风险的控制,把保险产品的赔付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只有把赔付率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保险公司才能正常的运行下去。想要控制好风险,那么就需要在筛选客户的时候做到风险的把控,选择健康的客户或者是风险是在自己可承受范围内的客户。

保险公司既然经营的是风险的生意,那么必然是要做好自身风险管控的。不会随便就让一个人进入到自己的客户群里的,尤其是风险比较高的人。

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购买保险呢?

002、投保规则之年龄的限制

仔细看过保险产品条款的都会发现在条款的最前面有投保年龄的限制,并不是随便哪一个年龄都可以买保险的。年龄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是否能够投保

很多产品都是有投保年龄的要求,大多数产品会限制在60岁,极少数的产品可以放宽至65岁。

前两天有一个朋友圈来咨询给64岁的父亲购买医疗险,找了一遍发现只有两三款还可以投保,可选择的产品太少了。

保额的限制

随着年龄的增加,风险发生的概率会越来越高,保险公司为了控制风险和成本,会进行可投保保额的限制。 一个小伙子重疾险可以买到100万甚至更多,对于老人来说,最多可能就只能买20万甚至10万保额。

缴费期的控制

保险公司必须控制好收取的保费和赔付之间的平衡,对于年龄比较大的人来说,风险发生概率高,如果还允许较长的缴费年限,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是不划算的。

所以,通常会进行缴费年限的限制,年轻人可以选择20年/30年交,一个50岁的大叔,可能就只能10年交了。缴费期限越短,每年所交的保费就越多,保险的杠杆作用就越弱。

为什么说保险是越年轻的时候买越好,保费低,缴费时间可以灵活选择,保障时间长。

003、职业类别的限制

有没有很疑惑,为什么职业类别也会成为购买保险的限制?对于职业类别要求最高的是意外险,其他的如寿险、重疾险也会有要求。

意外险之所以对职业类别要求高,是因为平时面临风险最多的时候就是在工作过程中。一个坐在办公室里上班的人和一个从事高空外墙工作的人所面临的职业风险完全不是一个等级,后者发生意外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前者。因此保险公司会被保人的职业进行限制,不符合职业要求的人是不能投保的。对于重疾险也是一样,因为重疾险的保障范围当中有一些是保障意外残疾的,比如瘫痪、双目失明等。

在投保的时候建议最好先查询一下保险公司的职业类别表,各家公司对于职业的分类大体是差不多的,对于一些小类会有细微的差别,看看是否在可投保的职业类别中。

对于高危职业人群,想要购买保险,有没有办法进行突破这样的限制呢?

当然是有的,有些公司对于被保人是没有职业类别的限制的,1-6类职业都可以正常的投保。如果身边有这类人群想要购买保险的,可以找一个经纪人帮忙去挑选适合的公司和产品。

004、身体健康状况的限制

这也是大家平时关注最多的因素了,尤其是在购买重疾险和医疗险的时候。

不管是在购买重疾险、医疗险还是寿险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需要进行健康告知。健康告知的目的在于:防止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维护保险公司和客户的利益。

维护客户的利益,主要是维护那些身体健康按照标准费率进行承保客户的利益。如果一个本来应该加费或者是除外责任承保的客户没有告知直接承保并获得理赔了,对于健康的客户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明明医生都说了体检的异常值需要定期复查就可以了,不需要进行特别的资料,为什么保险公司就不让买保险呢,是不是故意刁难自己?这个就要说说临床医学和核保医学之间的区别了,以下这张图片是结合某保险公司资深核保员的分享整理出来的。

核保医学看的是将来长远的风险,而临床医学看的是当前的疾病状态对于病人的影响。如果体检异常的状况将来发生理赔的风险概率比较大的话,那么保险公司是需要进行把控的。

如何突破身体健康状况对于购买保险的限制呢?

​趁身体健康时把握机会赶紧买

这是最好的方式,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总是觉得自己很健康,说不准哪天体检就发现甲状腺结节或者是乳腺结节,买保险的时候就会被保险公司除外责任了或者是直接买不了保险了,这样的事情经手过太多了。

选择核保结论更好的产品

可以尝试着几种方式,选择可以智能核保的产品,如实告知之后根据智能核保的结论看是否可以进行投保;选择健康告知较宽松的产品,不同产品或者是不同公司对于健康告知的严格程度是不同的,可以多进行对比找到适合的产品;多家公司进行投保,走人工核保,我认为这是最安全最保险的方式,把最终的决定权交给保险公司。

不同公司之间的核保尺度是不一样的,这个就需要考验保险经纪人的经验了。

005、最后的话

以上提到的几点,都是购买保险时潜在的风险和影响因素,健康方面的影响尤其重要。

购买保险其实是双向选择的,我们需要挑选适合自己的产品和公司,保险公司也要挑选适合自己的客户。年轻、身体健康的时候,我们有资格去挑选产品和公司,可是当身体状况不允许时,主动权就不在自己手里了,而是在保险公司那里。

不要抱侥幸心理,趁自己健康,把握好时机。

听说,内地要扶正香港保险?

端午放假前外管局发了一个通知,圈儿里的香港保险业务员就嗨了,跟磕了药一样,喵叔的朋友圈从节前一直被刷到节后。
画风高度统一:

大体意思就是,大家买的香港保险,以后理赔款能合法合规的转回到内地,不用再怕这怕那啦,所以大家记得找我买香港保险哦~
嗯,有外管局发文的截图(虽然看画质就知道是转了几百手的),看着有理有据,莫非香港保险真在大陆直起腰板儿了?
喵叔也挺吃惊的,怎么老大对香港保险的态度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之前不还三令五申禁止嘛,赶紧上外管局官网看看是什么情况。
好吧,果然不出喵叔所料,对于保险业务员说的这些,半个字都不能信。
外管局确实发布了这条消息,只是业务员被断章取义歪曲事实了。

看清楚好吗?
人家通知的开头就说了,这条通知的收文单位仅仅是针对国内的保险机构。
而且,人家外管局担心有人误导传谣,还专门对这个政策进行了解读。

这是为了服务“一带一路”,解决国内的保险机构在做跨境承保业务的时候,用人民币赔付的时候效率低下问题。
说白了,跟香港保险没有一毛钱关系……

今天喵叔既然提到了谣言,顺便也说说2019年最“流行”的几个跟保险有关的谣言。
如果你的朋友圈有业务员发过这些谣言,请直接拉黑,因为他们不是蠢就是坏。
1、好医保拒赔,网购保险就是坑

喵叔觉得这个谣言是19年上半年最火的一条,集齐了三个大家非常关注的关键词「支付宝、好医保、拒赔」,杀伤力不小。
那实际情况是怎样呢?
原来是客户给老公买了好医保长期医疗,后来老公因为心脏病去医院治疗。
可是没注意到好医保是只能报销公立医院医疗费用的,而他去的恰好是私立医院,所以就被拒赔了。
对此,其实并不是好医保抠门儿,绝大多数百万医疗险也都要求在公立医院就诊,才能给报销。

所以跟什么网购保险、支付宝啥的,一点关系都没有。
2、重疾险将不再保甲状腺癌

这条谣言是今年3月传出来的,正儿八经的财新网发了一篇文章,标题是《甲状腺癌商业保险红利将消失…》。
内容大致意思是,目前保险协会成立了小组,准备把甲状腺癌从重疾的名单里面剔除出去。
所以业务员就开始传谣说,重疾险马上就不保甲状腺癌啦,趁着现在我们卖的重疾险还保它,赶紧找我买保险吧~
实际情况呢?
人家只是说要踢出重疾,不代表重疾险就不保它了,还可以算轻症嘛。
甲状腺癌治疗费不高,5万以内就能搞定,以轻症的保额也足够治疗。
再说了,听风就是雨,八字没一撇的事儿早着呢!我们完全没必要因此而立马随便找个产品买买买。
买不买,买什么,只跟我们的需求有关。
而且就算这事儿真要成了,喵叔认为也蛮好的。
如果真要把这个发病率高的癌症给去掉,保险公司负担变小,重疾险的价格肯定还能继续下探。
所以对双方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儿~
3、刻意炒作停售
产品停售其实很常见,保险公司是商业机构,肯定会不停地推陈出新。
有少部分产品,由于保险公司设计得太极致,让利消费者而赚不到什么钱,最后撑不住只好停售。
比如之前喵叔给大家推荐的淘气保,专门给熊孩子闯了祸赔钱用的,一年才12块,后来可能调皮捣蛋的熊孩子太多,赔不过来而停售了。
当然,也有很多产品的停售就是个幌子,比如太平的福禄康瑞,典型中的典型。

朋友圈的文案经常是“只到月底!”、“限卖3天!”,就跟路边合同到期清仓甩卖一样。

当你满怀期待的把它买了,感觉自己捡了个大便宜之后,发现都N个3天过去了,怎么还在卖?
打电话一问客服才知道,哦~原来是小部分地区停售……
当然,真的停2天也行,晚点说“应广大消费者要求,重新上市”就好了,套路一次是一次。
脸都被打肿了不重要,有业绩就行。
以上是今年3个最流行的谣言,由于前面两个传播得太凶,喵叔专门写文章辟过谣。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不少,比如说支付宝保险有违约风险的,恶意诋毁其他公司的,把预期收益当保底收益宣传的等等等等……
喵叔真要挨个写的话,估计产品评测啥的都不用做了,天天跟在他们后面擦屁股。
面对他们喵叔就一句话,谣言止于智者。
但凡我们多花一点点心思,去谣言“发源地”看看就知道了。
比如香港保险那个,我们就去外管局看文件,支付宝拒赔那个,我们就打开支付宝APP看看理赔要求,一下就把它们打回原形。
当然啦,喵叔也理解个别业务员怎么就是改不掉这个造谣传谣的坏毛病。
一方是虽然号称世界五百强员工,但其实是没有底薪只有提成,不使劲卖卖卖就只能挨饿等死的编外人员。
另一方是目前意识不到保险的重要性,对保险没有迫切需求的消费者。
双方产生了巨大矛盾,为了刺激购买需求,业务员只好不断搜寻甚至自己创造各种不靠谱的新闻。
最后提醒一句,保险不是一锤子买卖,一交就是二三十年。
希望大家能擦亮双眼从自身需求出发,在这么多产品里面挑出最划算、最适合自己的再下手。

保险“套路”深,最简单的方法告诉你,保险该怎么选?

对于保险,现在国家也提倡,每个人的意识也增强了,没有保险的家庭越来越少了。通过买保险来转移生活中的风险已经成了一种必然趋势。

然而,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你的保险,”保险”吗?

你是什么样的情况下买保险的呢?

虽然很多人都有保险,但是买保险的原因却是千差万别。

有人是想存点钱或想要个保障,然后咨询了身边做保险的亲戚朋友就买了一份,大概会知道这份保险是理财的还是保病的,至于能理多少财,能保多少病,自己也说不清楚。

也有人是被做保险的亲戚朋友找的多了,实在抹不开面子买了一份,但买的是什么,保的又是什么却一无所知,反正每年按时交钱。

当然,还有很多,是知道自己买的什么保险的,而且在买保险之前也做了很多功课,千挑万选的买了一份自己认为 “合适”的。

大部分人买完保险之后,拿到合同的时候会翻翻,然后就束之高阁了。如果不出险是不会想到保险的。可是,当出险的时候,这份保险,是否起到作用,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不知道!

今天想讨论的话题只有一个,你的保险”保险”吗?

对于”理财型”保险来说,哪怕你搞不清楚其本质和账户价值,交同样的钱,不同的产品可能领回来会差个十几二十万,但你没有做过相同类型产品的横向对比,自己觉得合适就行了。

但是,对于保障型的健康保险来说,这个保不保险,就意义非凡了。

买保障类型的保险,说到底无非就是一个目的,出了事能赔!

就像之前说的,每个人买保险的原因不同、情境不同、产品也不同,那么,可能就会对未来的理赔造成各种各样的隐患。

一、买的产品类型不对

保障类型的产品主要包含:寿险、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

寿险是挂了才赔;

重疾险生的病要在合同的保障的病种之内,并且达到对应的理赔标准才赔;

医疗险比较简单,住院就可以赔,具体赔多少要看条款;

意外险则只赔意外。

喵叔见过有些保单,为了给孩子买住院医疗,用寿险做为主险,附加上住院医疗和意外伤残/身故、意外医疗,看起来挺全,但是却没有重疾险。

同样,也见过有些人年交一两万的保费,却只买了理财险,没有任何保障。

那么,这样的保险,只是看着保险而已。

你家的保险,都有什么类型、保的什么,你知道吗?

二、健康告知这个坑!

曾经有好几个客户在咨询保险的时候,我问到健康状况,他们说,以前的业务员都没有问过就直接上了啊!

喵叔表示,无言以对。

保险,一直都是一个十分严谨并且专业的事情。

保险不骗人,骗人的,从来都是人!

喵叔有一个朋友在某大型保险公司上班的时候,从来没有接受过如何正确做健康告知的培训,主管经理们只是告诉业务员问下客户,有没有生过大病、住过院,客户们自然对自己的健康有着谜之自信,于是一拍即合,健康告知直接一路”否”,单子自然就签了。

健康告知中问到的各种病症及症状细节、各种检查结果异常似乎都没有人细看。

更有甚者,赶上月底冲刺的时候,经理主管们都开始自掏腰包来冲指标了,能有客户愿意上保险就烧高香了,还问什么问?

一份健康保险保障一辈子,交费期总要个二三十年吧。可是保险这个行业的脱落率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不断招新人,给自己上、给亲戚朋友上,没业绩了,保不住工号就走了。可谓是铁打的保险公司,流水的业务员

自保件、人情单、返佣单等等,看似给客户带来保障的保险,实际却是潜伏了无数的暗坑。

客户什么时候出险无法预测,出险了有没有理赔纠纷不知道,一切似乎只能看运气了。

对于上过保险的人,可以好好回忆一下,自己上保险的时候是否认真做了健康告知

对于想上而又没上保险的人,不管你在哪家买,在谁那买,就诊记录、体检记录、社保卡使用记录等请好好回忆。

投保签字的时候请看清投保单上的每一个字,并认真对待。

因为,要投保的是你,而不是你的业务员!

三、为什么保险不”保险”?

我那朋友之所以离开主体公司而转做经纪人,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不喜欢主体公司的功利性。

月初、月中、月末都有指标要求,所谓的指标,无非就是”保费”二字而已。

为了拿到高薪,为了完成指标,自然有点无所不用其及。于是销售误导、夸大宣传利益、利用赠品签单等等这些事情就层出不穷了。

对于新进保险公司被忽悠上了自保件的小白和客户来说,这样签下的保单自然后患无穷。

四、如何保险才”保险”?

保险有用吗?自然是有用的。但前提是你要会用!

如果你想真真正正的利用保险来转移生活中的风险,那么就要认真对待保险。

首先,了解并且尊重专业。虽然保险公司招人无下线,但不可否认,保险不是谁都能做的。保险知识涉及医学、法律、金融、税务等等多方面的融合。你以为没有什么学历和知识储备,混进去培训几天,穿个黑西装白衬衫就可以做好保险了吗?

保险的本质无非就是合同,一切执行都按合同来。当你要签下一份保单的时候,认真的想想,对面卖你保险的那个人,是否有能力理解并且来解读合同。

专业的事找专业的人做,不要贪图返佣之类的蝇头小利。返佣的人,要么是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没有自信,要么就是受业绩考核压力急于促成新单,这样的业务员,你觉得值得信任吗?

其次,看合同。当你要想买一份保险的时候,本质是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是不是要先把合同拿到手,反复的看一下,再来决定签不签呢?

任何没有写在合同里的承诺都是耍流氓!

做为客户,可能真的没有机会了解到很多保险行业的内幕与套路。但是你想真真正正的买一份适合自己的保障,用好保险,那么就要像我上面说的,找专业人士、做好健康告知、认真看合同,大体是不会错的!

安心百分百,真的买的了你的心安吗?

最近一直忙着培训,所以一直没想着更新公众号的事情,今天抽出点时间来聊聊一个最近被某安业务员大量刷屏的产品——安心百分百。

代理人朋友可能专业层面不行,不过话术的创造上应该是数一数二的,那么这个让主管自己买的产品,真的能带来心安吗,往下看。

忘了说,今天是某安31岁生日,所以才“隆重”推出这款产品,按理说周年庆应该是推点良心产品出来才对吧,某安依然我行我素。

主险安心百分百,30岁客户年缴2500缴费15年,发生风险最高赔付500万,平安健康到期返还保费,看着很不错,不过注意一点,身故/全残才赔付,什么意思呢,看图说话:

根据17年行业协会的大数据结果来看,2到10级伤残占比95%,意味着95%的意外伤残,安心百分百是不赔的

可能某安业务员看到这里会不淡定了:谁告诉你只赔身故全残的,附加意外伤残不就可以了吗?好吧,我们附加一下:

30岁男性附加意外伤残以后方案是这样的,如果再附加意外医疗及住院等附加险,再继续往上走点吧,话说这价格真的是高出天际了呀,难道是我等逼格不够,不配拥有这么高大上的保险?

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坑,广告词号称汽车意外300万,不过看看条款你会发现,条款中对于汽车的定义得是营运类,也就是说自驾车只有基本保额100万,依然只保身故/全残。

其实某安家还是有很多良心产品值得推荐的,比如他家的e生保系列、小顽童等产品,都是业界良心,当然坑爹的产品也不少,避坑就好。

一款好的意外险至少得对各种意外伤残都有保障吧,之前也是一直推荐大家可以考虑一年期的短险,如果预算多得非要想买长期意外险,不妨看看某仑出品的“金刚保”长期意外险,猝死责任可选,1-10级伤残赔付,伤残豁免保费,可保终身,现金价值超高,价格还比某安便宜。

下面请某安主管回答一下:今天发的吸尘器好用吗?

买保险就是买平安,买保险就是买太平,买保险更是买心安,愿所有的朋友都能永不出险。

买保险就买大公司,大品牌,有保障,你确定?

喵叔有一哥们儿,上个月刚当上奶爸,还是对双胞胎,这两天找喵叔咨询的时候,需求就是“要大家普遍买的,平安、泰康、太平洋,就在这三家买,就信赖大品牌,有保障”,吓得我吃了一惊

这就来到了今天的主题,到了2019年的今天,我们买保险和跟买其他很多东西一样,选择大品牌,大公司的产品就好吗,真的就有保障了吗?

保险有“小公司”吗?

保险公司会垮掉吗?

不同保险公司理赔有区别吗?

买保险怎么选公司?

写在最后

1.保险有“小公司”吗?

首先截个图展示下部分有合作的寿险公司

怎么样,是不是大部分没听说过?没听说过就对了,毕竟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对保险公司的了解基本来自于各大媒体,也就是那些比较做广告的公司,比如胡歌、葛优、刘翔正在或以前代言的平安,姚明代言的国寿。但是我们不能说保险公司名气小,实力就不行。

保险行业就没有“小公司”,市面上你能看到的每一家保险公司,背后都得是有给力爸爸才行的:

出“国民医保”尊享e生的众安,背后爸爸是“三马”的支付宝、腾讯、平安。

出爆款重疾“康惠保”的百年人寿,前爸爸是万达,新爸爸是绿城,国内TOP10的房地产企业。

买保险送飞天茅台,出爆款定寿“大麦定寿”的华贵人寿,发起人之一是贵州茅台。

很少有人听说的工银安盛,股东来自宇宙银行工商银行,全球第一安盛保险,全球500强五矿集团。

中国人口14亿,国内保险公司仅仅189家,审核多严格,牌照多难拿,自行感受,简单举例:

百度15年就开始联手高瓴资本号称要10亿成立百安保险,没批。

刘强东吹牛誓要拿到保险牌照,没批,最后花4.83亿,买了安联30%的股份,间接“圆梦”。

所以,你觉得保险有“小公司”吗?

2.保险公司会垮掉吗?

金主爸爸确实厉害,那会不会有些公司赔不起,赔垮掉了呢?

emmm,按照《保险法》89条规定,保险公司是允许倒闭的,不过,截止目前,国内没有任何一家保险公司真正倒闭过,如果真的倒了血霉,公司真的倒闭了怎么办?

别急,《保险法》第92条又有规定:

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的,其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必须转让给其他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不能同其他保险公司达成转让协议的,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接受转让。

或者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接受转让前款规定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的,应当维护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破产了银保监会有破产清算,公开招标,然后把原保单合同,转让给其他保险公司。上面也说了,保险牌照这么难拿,光冲这一点,接盘侠得挤破头。

退一万步讲,真没人接盘,国家会直接指定,确保每一份保单,都能正常理赔!

所以说,放一万个心吧,谁让国家的制度好,完全不用担心。

3.不同保险公司理赔有区别吗?

经常也有朋友在咨询一个问题:

确实也有朋友因为理赔问题选择了“大公司”。

首先,一个保险公司的口碑靠的是什么,理赔、售后对不对?那符合理赔标准的,保险公司肯定不可能以任何理由拒赔!毕竟上面有银保监会在监管着的。

保险理赔的原则是“不惜赔、不错赔、不烂赔”,每个案子都会经过一个严格流程,经过完整的督导和检查,所以所有公司理赔都是一样严格处理,不分公司大小。

上图是2018年的部分公司理赔报告,喵叔按照理赔总额作了区分,大小公司各四家,大家有没有从理赔时效和获赔率看出太大区别呢?你还会担心买了不同公司产品,理赔上区别对待?

4.买保险怎么选公司?

直接说答案,重疾、防癌、定寿、终身寿、部分传统型年金等,不用去考虑公司品牌,更多看的是产品具体条款细则

重疾这类理赔标准基本统一,按照合同上走,公司再大条款没写的责任,一样是不赔的。传统年金收益确定,利益在合同里,和公司大小,公司挣了多少钱,没任何关系。

当然,现在很多保险公司增值服务不错,比如常见的绿通,养老社区,海外就医资源等,如果在意这类服务,可以考虑公司,当然,溢价能否接受得看你自身。

对于医疗、意外、境外旅游这类,请关注保险公司。

对于普通医疗,理赔差别较大,想要体验好,建议选择大公司的,最好本地有服务机构的,比如平安的医疗理赔速度确实挺快;百万医疗也建议选择较大公司的产品,毕竟是一年期,除开各种调整不说,还可能各种花式停售,这一块,可以考虑平安这类或者专注与百万医疗的众安;至于高端医疗,国内很少公司可以售卖高端医疗,一般采用的是国外的服务商,比如bupa、msh,这类属于真正讲究服务的医疗险,接触的也不会太多。

对于意外险主要也是涉及意外医疗这块,理由和普通医疗一样,境外旅游险,喵叔在《2块钱旅游险保驾护航,五一出行放心浪》也有讲过,境外的更多考虑是保险公司及配套的紧急救援服务,看美亚、安联、史带、安盛就好,毕竟都有自家的救援机构,国内保险公司就算了~

总之一句话,理赔频率不高这类,看条款细则,责任比公司重要,理赔频率较高的产品,服务非常重要!

5.写在最后

购买保险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多的去关注保险产品本身的保障范围、合同条款等,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我们买保险需要做的就是选择靠谱的产品。

公司再大,发生风险需要理赔的时候,它不会因为是大公司而多赔你一分钱,公司再小,符合合同的理赔条款,一样要赔!

所以,买保险和保险公司大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想买香港保险?先看看两地保险都有哪些差别?

总结一下:

1.香港保险如果等待期内有相关疾病的征兆,即使在等待期外确诊,也是不理赔的。

2.想买香港保险,需要做无限告知并且遵循最高诚信原则。

正好借着这个事,说一说两地保险在投保和监管上的区别。

两地保险对于投保的不同要求

保险业中有两种告知方式:有限告知和无限告知。

内地保险:有限告知,提供健康问卷,问到的答,没有问到的不用答。

有限告知,这个很好理解,我们常见的网销保险都是采用这个形式,一般长这样

明确的询问了部分、症状、疾病,一些概括性的问题上,也规定了时间和范围,比如“2个月内”、“住院超过15天”。

香港保险:无限告知,消费者已知和应知的信息,都要主动告知。

什么是无限告知呢?2016年出版的《保险法原理与案例》(林宝清著)是这么写的:

这是一份香港保险的健康告知

我们可以看到,没有时间、就诊的限制,只要身体有过异常,理论上都是需要告知的。

大家有一些小病小痛,医生通常会说“没有大事,继续观察”。

那这种情况下,到底算不算“其他问题”呢?需不需要告知呢?

像这种情况,内地的《保险法》第六条中明确规定了保险公司的义务:

如果你条款里没说清楚,太概况,太笼统,造成消费者异议没有告知的,你的锅,该赔赔。

《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六条

虽然同样是问卷的形式,但香港保险趋近于无限告知,概括性问题太多,且没有相关法条保护。

两年不可抗辩VS最高诚信法则

买保险是第一步,如果双方发生理赔纠纷,要依据什么来处理呢?这就要参照一下两地的监管体系。

内地保险受《保险法》管制,有相应的法律参照;香港没有《保险法》,只有《保险业条例》。

在处理理赔纠纷上,两地的最高原则也各有不同。

内地保险将“两年不可抗辩”作为基本准则;香港保险将“最高诚信法则”作为基本原则。

两年不可抗辩

不可抗辩条款:如果消费者故意或重大过失未如实告知,保险公司得知30天之后必须主动解除合同,如果没有,视为放弃此项权利。

如果合同成立超过两年,保险公司不能以此为由解除合同。

最高诚信法则

香港也有类似的“不可异议条款”,但有“最高诚信法则”限制

喵叔不仅要问,如何定义“欺诈行为”呢?而“重要材料”又是如何界定呢?

宽泛模糊的健康告知+最高诚信法则,如果你买过香港保险,请想想,离“欺诈行为”有多远?

可笑的是,不可抗辩条款的起源,本身就是为了保护消费者、防止保险公司以“消费者对于条款的非专业认知导致的误告、漏告”等理由拒绝赔付。

香港监管体系的这种界定,让这个条款形同虚设,违背初心。

两地监管机构对于消费者的态度

香港监管机构,是把更多的责任推给消费者,你需要详尽的了解哪些需要告知,哪些不需要告知。

内地的监管机构,把更多的责任落实在保险公司身上,保险公司需要明确哪些需要告知,这是保险公司的义务。

如果消费者违反了一些概括性的条款,那错也在保险公司,因为你没明确清楚。(《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六条)

喵叔一直认为,不同行业之间是有行业壁垒的,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做。

法律是为了公平和正义,多年以来,法律的代表标志,是一个天平。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了公平。

面对需要专业知识的健康告知,更专业的保险公司只需要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条款;

而消费者呢,却要负担自己的不专业带来的风险和后果。

普通人对于自己身体哪个数据异常、属于哪个器官的问题,挂哪个号都搞不灵清,又如何知道哪些项是“足以影响香港保险承保”的呢?

这个天平的一端,是并不专业的单个消费者,

面对的是专业而庞大的保险公司团队,

喵叔不禁要问,这个天平要如何平衡?监管机构的公信力何在?

傲慢的香港法律与可笑的“最高诚信法则”

把“最高诚信法则”放在保险消费这一行为中,并不公正,有失偏颇!

我作为一个消费者,是想购买服务和保障的。

我买保险,是想转移我的风险。

我是花钱的人,难道还要自学医学和法学,再去花出去这份钱?

保险公司一年盈利数十亿,有那么多的医学专家和法学专家做后盾;

保险公司的每一个工作人员,每天放在保险上的时间都超过8小时。

而我,有正经的工作,即使我勤学苦练,学习保险、了解保险的时间,一天不会超过4个小时。

我花钱,我消费,我还要花时间学习,等我具备了和保险从业者一样的专业知识的时候,我才能放心买保险?

可笑!完全违背了消费的意义,如果买香港保险的消费者要有这样的高要求,那我承认,我不配!

对保险行业的一点期许

喵叔觉得,所有脱离现状、不讲实际情况的法条都很可笑。

如果非要遵循“最高诚信法则”,那前提一定是:

保险公司应该给消费者应有的健康告知/保险条款的培训,统一行业标准,并且给培训过的消费者做问卷,查验收。

要消费者“风险自担”,为诚信负责,那先让人家了解,到底要负担哪些风险!

不管是香港保险还是内地保险

如果没有对保险条款、健康告知、应有风险项的培训,出了保险事故,发现是消费者没告知。

喵叔以为,这不是消费者不诚信,这是保险公司的不诚信,监管机构的不诚信!

监管机构不应该傲慢的不分青红皂白,指责消费者“欺诈”;

而应该督促保险公司,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完善机制和漏洞!

最后,喵叔要说一句,买保险之前,不如扪心自问:

这样的香港保险,你配当它的消费者吗